作者:黄申
在灵璧县城东北五公里处的三山村,静卧着一座山,它宛如一部古老的史书,承载着楚汉相争时期那段波澜壮阔又令人扼腕叹息的传奇,这便是“散楚”山,又名“三注山” 。岁月的风,轻轻翻阅着这座山的过往,每一页都写满了金戈铁马与壮志悲歌。
回溯到楚汉争霸的白热化阶段,霸王项羽在战事的浪潮中受挫,如同一头受伤却依旧威严的雄狮,率部无奈地退往东南,于垓下安营扎寨,试图在这片土地上重整旗鼓,再次扬起争霸天下的风帆。未几,汉军便如汹涌的潮水,从四面疯狂涌来,将楚军围得水泄不通,如同一张密不透风的大网,紧紧地罩住了项羽和他的楚军,形成了合围之势。
刘邦站在营帐前,望着严阵以待的楚军,眉头紧锁。他深知,项羽的楚军虽处劣势,却依然如同一把锐利的宝剑,不可贸然触碰。沉思片刻后,他缓缓下令,各部与楚军保持距离,稳扎大营,并将统领之职郑重地托付给了足智多谋的韩信,全权统筹这场关乎天下归属的战事。
韩信,这位军事天才,谋定而后动。他精心策划,采用先消耗楚军实力、再聚而歼之的战术,将项羽大营围得如同铁桶一般。随后,他一声令下,率先发动攻击。战斗的号角如雷霆般炸响,只见项羽跨骑着神骏无比的乌骓马,犹如一道黑色的闪电,风驰电掣般冲入敌阵。他那高大的身躯在战场上挺立,双手如蛟龙出海般挥舞着戟剑,每一次挥动,都带着千钧之力,恰似狂风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落叶,汉军士卒的头颅如熟透的西瓜般纷纷滚落,鲜血瞬间染红了大地。楚军将士目睹霸王如此神勇,士气顿时如烈火般熊熊燃烧,个个如猛虎出山,发出震天的吼声,以排山倒海之势向汉军杀去。汉军被这突如其来的勇猛攻击打得心惊胆战,仿佛惊弓之鸟,丢盔弃甲,四处抱头鼠窜。
刘邦远远地望着这一切,嘴角微微上扬,心中暗自思忖,项羽此番已是瓮中之鳖,只需耐心等待,便可轻松摘取胜利的果实。然而,命运的齿轮并未如他所愿转动。此仗一打便是百余次,漫长的两个月时间,如一条缓缓流淌却又波澜壮阔的河流,悄然流逝。楚军依旧如同钢铁铸就的长城,坚如磐石,寸土不让。双方陷入了僵持的泥沼,韩信整日在营帐中踱步,绞尽脑汁却始终无计可施,眉头拧成了一个深深的结。刘邦更是为此忧心忡忡,常常在夜深人静时,独自一人对着营帐外的夜空长叹,忧愁如同沉重的巨石,压得他夜不能寐。
时处三九严寒,凛冽的寒风如锋利的刀刃,割着每个人的脸庞。天空中,鹅毛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,仿佛是上天洒下的无尽哀伤,整个世界瞬间被银白覆盖,气温也如失控的坠物,骤降而下。士兵们身着厚重的战袍,却依旧被冻得双脚不停地跺脚,牙齿在寒风中咯咯作响。
刘邦站在营帐外,望着这漫天飞雪,心中如翻江倒海一般。突然,他的眼中闪过一丝决然的光芒,灵机一动,一个大胆而又残酷的计策在他心中悄然成型。他当机立断,下令道:“全体将士,即刻脱下战袍,换上单衫出战。战后汗衫有汗者重赏,无汗者立斩!”此令一出,如同一颗重磅炸弹,在汉军将士中炸开。将士们心中五味杂陈,恐惧、无奈、不甘等情绪交织在一起。但军令如山,他们深知,在这严寒与军令的双重逼迫下,唯有奋力作战,才可能求得一线生机。
战斗再次打响,寒风呼啸,雪花飞舞。汉军将士们咬着牙,怀揣着对死亡的恐惧和对生存的渴望,如疯了一般向楚军冲去。他们的身影在漫天飞雪中时隐时现,每一个人都拼尽了全力,手中的武器挥舞得呼呼作响。不战或怠战者,在这刺骨的严寒中,身体迅速被冰冷吞噬,而那些奋力作战的人,汗水渐渐地湿透了单薄的单衫,在雪地里蒸腾起阵阵热气。最终,汉军在这残酷的军令激励下,一举拿下了楚军所占据的三注山。
楚军失去了三注山,就如同雄鹰折断了翅膀,失去了重要的地利优势,局势急转直下。一日,项羽正在营帐中调兵遣将,谋划着重夺三注山阵地,试图挽回颓势。忽然,东面的山上隐隐传来汉兵那充满挑衅的喊叫声:“人心已背楚,天下皆归刘,韩信屯垓下,要斩霸王头。”项羽听闻此言,如同被点燃的火药桶,顿时勃然大怒。他双目圆睁,眼中喷射出愤怒的火焰,二话不说,一把抓起戟,飞身上马,亲自率军如猛虎般冲出战营应战。
韩信见项羽率兵气势汹汹地冲了出来,嘴角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冷笑,随即佯装败退。项羽一心只想杀退汉兵,夺回失地,根本无暇思考其中是否有诈,如同一头发狂的公牛,拼命追击。追着追着,突然之间,四周喊杀声震天,汉兵如鬼魅般从四面八方围了上来。那七十二支连环营的兵将,如潮水般一波又一波地向项羽扑来。项羽瞬间明白自己中了埋伏,但他毫无惧色,那股与生俱来的霸王之气在这一刻燃烧得更加猛烈。他紧紧握住手中的戟,如同一尊战神,在敌阵中左冲右突,每一次挥舞,都带着万钧之力,杀开一重又一重的包围。前前后后,他竟然奇迹般地击退了20多批敌人。然而,敌军如潮水般源源不断,项羽虽勇猛无比,却也渐渐感到力不从心。好不容易,他才突出重围,气喘吁吁地退回了营帐。此时的他,战袍已被鲜血染红,汗水湿透了后背,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疲惫与无奈。
此时的楚军,已然陷入了十面埋伏的绝境,仿佛置身于黑暗的深渊,看不到一丝希望的曙光。兵少粮尽的困境如一座大山,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。士卒们因为长期征战,早已疲惫不堪,身体如散了架一般,每走一步都仿佛用尽了全身的力气。而那浓浓的思亲思乡之情,如同春天的野草,在他们心中疯狂生长。他们望着远方,眼神中充满了迷茫与渴望,渴望回到家乡,见到日夜思念的亲人。
为了能够迅速结束这场漫长而残酷的战争,刘邦的谋士张良,这位智慧超群的谋略家,想出了一个绝妙的计策。他命人精心挑选牛皮,制作了一个巨大的风筝,在风筝的尾部系上一个坚固的大筐。风筝制作完成后,士兵们用粗壮的麻绳作为线,许多人齐心协力,喊着号子,奋力将风筝放上了天空。而后,他们小心翼翼地把风筝用绳子拴在三注山的大树上,静静地等待着风起。终于,一阵狂风呼啸而过,他们慢慢地松开绳子,那风筝便如同一只展翅高飞的巨鸟,缓缓地飘到了空中,正好停在楚兵的上空。
这时,张良身着素袍,神情悠然地坐在风筝的筐内,缓缓地拿起箫,吹奏起来。一更天时,那箫声如潺潺流水,轻柔婉转,仿佛在诉说着一段宁静的往事;二更天,箫声一转,变得欢快活泼,如春日里的鸟鸣,充满了生机;到了三更天,箫声陡然变得凄凉悲惨,那是楚地特有的民间小曲,如泣如诉,仿佛是一位母亲在思念远方的游子。楚兵们听到这熟悉的曲调,心中不禁泛起阵阵涟漪。四更天一过,张良更是边吹边唱了起来:“一更里,菊花黄,楚军士兵实可伤。千里迢迢跑在外,何日才能见爹娘。二更里,苦黄连,刮风下雨四处颠。妻离子散家难归,受苦受罪对谁言?三更里,寒霜毒,冻得楚军抱头哭。爬山涉水昼夜跑,项羽不准来住宿。四更里,月东升,千万莫要当楚兵。当了楚兵死在外,一辈不能见亲人。”
那歌声如同一把锐利的刀,直直地刺进了楚兵们的心里。他们听着听着,不禁个个眼眶泛红,泪水夺眶而出,人人都动了浓浓的相思之情。他们觉得这仿佛是上天在怜悯他们,示意他们赶快回家与亲人团聚。一时间,楚军士卒们再也无法抑制心中的思念,三五成群,纷纷逃离了军营。项羽看着这四散奔逃的士兵,心中如被重锤狠狠击中,仰天长叹道:“天亡我也!”
就这样,因为楚兵在此处纷纷逃散,这座山便被人们称作“散楚”山。它静静地矗立在那里,承载着那段楚汉相争的历史,见证了楚兵离散的那一幕悲壮场景,也成为了后人诉说那段传奇故事的永恒地标。
嘉正网-资炒股门户-正规炒股配资网-正规炒股配资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