图片
大家好,我是董译骏,今天讲述手阳明大肠经的穴位:迎香穴
迎香穴:鼻病治疗的“第一要穴”(附历代文献记载)一、临床场景化案例:针刺迎香穴治疗过敏性鼻炎病例回顾:患者刘某,男,25岁,因“反复鼻痒、喷嚏伴鼻塞3年”就诊。每年春秋季症状加重,晨起连续喷嚏20余次,清水样涕不止,夜间张口呼吸。查体见鼻黏膜苍白水肿,下鼻甲肥大,鼻腔大量清稀分泌物。舌淡红苔薄白,脉浮缓。西医诊断为“变应性鼻炎(中-重度持续性)”,中医辨证为“肺卫不固型鼻鼽”。
治疗经过:取双侧迎香穴,配合印堂、合谷穴。选用0.25×25mm毫针,向鼻根部斜刺0.3~0.5寸,行雀啄手法至鼻腔酸胀感,留针30分钟,期间行温针灸1壮。每周3次,配合穴位贴敷(白芥子、细辛等)。治疗1周后喷嚏减少50%,1个月后鼻黏膜色泽转红润,随访半年未复发。
机理分析:迎香穴为手足阳明经交会穴,《针灸大成》载其“主鼻塞不闻香臭”。《灵枢·经脉》云:“大肠手阳明之脉…上挟鼻孔。”现代研究证实,刺激迎香穴可通过三叉神经-蝶腭神经节反射,调节鼻腔黏膜血管舒缩,抑制组胺释放。其解剖位置邻近鼻睫神经分支,针刺可直接改善鼻腔微循环,促进肥大细胞稳定。配合印堂穴(督脉)可增强通窍之力,形成“鼻病金三角”组合疗法。
二、附件:迎香穴详述1. 定位与取穴
标准定位:在面部,鼻翼外缘中点旁,鼻唇沟中。
快速取穴法:正坐或仰卧,鼻翼外侧缘中点向鼻唇沟作垂线,交点处即为此穴。
2. 解剖层次
肌肉:提上唇肌、鼻翼肌
血管:面动、静脉分支
神经:面神经颊支、眶下神经分支
3. 功能主治
核心功效:通利鼻窍、祛风清热、活络止痛
主治病症:
鼻部疾病:急慢性鼻炎、鼻窦炎、嗅觉减退
面部病症:面神经麻痹、面肌痉挛
其他:胆道蛔虫症(配合阳陵泉)
4. 操作规范
针刺:向鼻根部斜刺0.3~0.5寸,或透刺至鼻通穴
艾灸:禁灸(近五官孔窍)
特殊疗法:
穴位注射(维生素B12治疗嗅觉障碍)
激光照射(儿童鼻塞首选)
5. 经典配伍
配合谷、列缺:组成“通鼻三针”,治各类鼻塞
配四白、地仓:治疗中枢性面瘫
配足三里、肺俞:固表培元,预防鼻炎复发
三、历代经典文献记载文献名称记载内容朝代/作者《针灸甲乙经》“鼻鼽不利,窒洞气塞,喎僻多涕,迎香主之。”魏晋·皇甫谧《备急千金要方》“迎香、上星、五处主鼻塞不闻香臭。”唐·孙思邈《铜人腧穴针灸图经》“治鼻塞不闻香臭,偏风口喎,面痒浮肿。”宋·王惟一《针灸大成》“主鼻塞不闻香臭,偏风口喎,面痒浮肿,风动面痒,状如虫行。”明·杨继洲《类经图翼》“主治鼻渊不闻香臭,浮肿风动面痒。”明·张介宾《针灸逢源》“治鼻塞息肉,口眼喎斜。”清·李学川《针灸集成》“鼻中息肉,灸迎香三壮,针三分。”清·廖润鸿《新针灸学》“主治鼻炎、鼻窦炎、颜面神经麻痹。”现代·朱琏《中国针灸学》“主鼻塞,鼻衄,鼻渊,口眼喎斜,面痒。”现代·承淡安总结:迎香穴作为鼻病治疗的“门户要穴”,其应用贯穿古今。从《甲乙经》的“鼻鼽不利”到现代鼻内镜术后的康复治疗,始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。临床可结合揿针长期留穴、穴位埋线等疗法,对顽固性鼻病尤为适宜。现代影像学研究显示,刺激此穴可激活岛叶、前扣带回等嗅觉-情绪相关脑区,为传统疗效提供了神经生物学依据。操作时注意“轻刺得气”原则,避免过度刺激导致鼻黏膜损伤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嘉正网-资炒股门户-正规炒股配资网-正规炒股配资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